今日,香港商报、深圳特区报整版刊发《泉州:古城提质新城集聚 扬帆海丝逐梦深蓝》一文,大篇幅推介泉州城市品牌。
文中指出:“ 作为‘海丝名城’开发建设的主力军——香港内部资一码中深耕泉州这片热土7余载,是泉州市委、市政府推动城市建设运营的重要载体和实体支撑,助力泉州城市建设能级和品质‘双提升’。”
香港商报
深圳特区报
泉州:古城提质新城集聚 扬帆海丝逐梦深蓝
这里有“最中国”的城市风貌,是唯一涵盖所有城市区域的世界遗产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这里有“最世界”的历史文化,是意大利学者雅各·德安科纳笔下的“光明之城”,是梯航万国的刺桐古港。
古城内外,山海之间,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都市的独特魅力,在这里交相辉映;世界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在这里熠熠生辉。
这,就是泉州。
海丝起点 世遗之城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作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现辖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均为1.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88万人。这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历史。
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5个,其中世界级有6项;国家级“非遗”36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
这座城市的熠熠生辉,始于宋元时期。随着造船业的发展,泉州成为海上古丝绸之路上的起点、当时的全球贸易中心。如果说波澜起伏是“海丝之路”的关键词,那么泉州与世界的通航贸易可以称为“延续传承、惠泽今世”。
泉州古城。
宋元时期,泉州见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如今,拿下“世遗之城”金名片。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古城千年历史上的又一重大机遇和崭新起点。这个世界遗产的名字,罕见地将世界、一个国家与一座城市联系在一起。
申遗成功,充分体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泉州作为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窗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以及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港口杰出范例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的高度肯定,也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泉州项目在推动文明交流对话、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同。
千年侨乡 乡愁故里
泉州是中国著名侨乡,一批批侨胞从这儿走出去,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家在哪里,根就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在菲律宾著名侨领、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创会会长陈祖昌的心目中,乡情不可名状,但乡愁很具体。“我们见家乡人、讲家乡话、吃家乡菜、住家乡厝,感受到无限温暖的乡情,感受到家乡泉州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空间无限、活力无限,对此我倍感欣慰和自豪。”
中华儿女怀揣一颗中国心,在众多国家和地区演绎他们的奋斗故事。同时,泉州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最重要祖籍地。旅居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约950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约900万人,他们也在与祖国大陆不断增多的合作与交流中,延续着割不断的骨肉亲情。
民营经济 活力迸发
向海而生一座城,爱拼会赢赶潮人。
泉州作为“晋江经验”的诞生地,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早发源地之一,也是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20多年来,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泉州奋力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向来是泉州发展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最宝贵财富。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在泉州,不到6人中就有1位老板。爱拼会赢、敢为天下先,是泉州民营企业家共同的作答。只要敢创新、有闯劲,传统产业也可以是朝阳产业。2023年,泉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22万亿元、居全国第21位,工业规模超2万亿、居全国城市前十。工业增加值、网络零售额均居全国前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12位。
劈波斩浪,商海搏击。
一代代民营企业家艰苦创业,无数商业精英激流勇进,用奋斗书写,以实干作答,绘就泉州民营经济向海而生的时代传奇。
在泉州,民营经济贡献了“七八九九九”,即七成税收、八成GDP、九成技术创新成果、九成城镇就业、九成企业数量;十大千亿产业集群涵盖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纸业印刷、文化旅游等领域。今年全国两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泉州正加紧步伐,因地制宜,聚焦新质生产力,以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重构,以创新推动产业链高质量重塑,开辟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泉州东海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
泉州湾畔 新城崛起
近几年,泉州加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世遗之城”持续火爆出圈。
为了从“网红”变“长红”,泉州锚定“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目标任务,正加速统筹推动“古城提质”“新城集聚”,聚力打造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极具吸附力的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海丝新城。
“城”果有目共睹——2023年,泉州城建年度投资量达129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城市的骨架在舒展。加快中心市区“东拓西连”步伐,重点推进东海核心区更新,全面提速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建设,推动新区聚人气、商气、烟火气;加强县域联动,在全市范围内同步规划24个重点片区,策划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标杆片区。打造“环环相扣”的环状快速路网,金屿、百崎等跨江过海大桥及环城快速路加快建设,厦漳泉城际铁路泉州段有序推进前期,强化中心市区与县域互联互通。
城市的配套在完善。补齐医疗教育短板。2023年来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至中学学位4.55万个,竣工12个省、市卫生重点项目,新增床位2558张;提质安商房建设。2024年以来全市共建设48个安商房,新增4.7万套住宅圆万千家庭“安居梦”;丰富酒店业态,启动实施“百家酒店建设计划”,预计今年可新增营业酒店38家、床位8000张以上。
城市的品质在提升。加快电力设施补短板,2023年电力设施投资45.6亿元;接续实施“绿满泉城”三年行动,全市新建改建公园绿地295.6公顷,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重点推进“门户廊道、山线水系、古城街巷、环湾新区”照明提升,晋江、洛阳江两岸照明提升等工程亮点,让泉州再现“光明之城”。
城市的高质量建设发展背后,国资国企便是“生力军”之一。泉州组建市级集团的7年多来,充分发挥城建、文旅、交通、水务、金融等综合优势,市属国企资产总额指数级跨越增长,2023年资产总额达4006.5亿元,以国企“先锋队”的担当作为和强大动能,助推“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建设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铿锵有力。
其中,作为“海丝名城”开发建设的主力军——香港内部资一码中深耕泉州这片热土7余载,是泉州市委、市政府推动城市建设运营的重要载体和实体支撑,助力泉州城市建设能级和品质“双提升”。
泉州东海中央活力区“市井十洲城”文商旅街区效果图。
丝路海运 港通五洲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多年以来,泉州勇于承担使命、主动融入大局,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为主线,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情感纽带等独特优势,努力为“一带一路”和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贡献力量。
林銮渡,宋元时期泉州港水陆转运的重要码头。一艘艘商船,满载泉州产的丝绸、茶叶、陶瓷,从这里驶向深海。如今,接过“丝路海运”的传承接力棒,现代化的泉州港不断开启“一带一路”新航线。
2023年,泉州市港口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20%,全市新增船舶运力100万载重吨;全力推动肖厝作业区18ABC#泊位工程、围头湾石井航道二期工程等16个在建项目建设进度。
与此同时,陆上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融入福建省“丝路海运”“丝路飞翔”重点工程,推进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扩能改造工程;着力“四横四纵多支点”铁路网络建设。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海上丝绸之路回响不绝。港通五洲,陆联八方,空网密织,跨越山海的立体式交通网络,消弭地理阻隔,激发出全新活力。于泉州而言,“海丝”“陆丝”双循环的时代已经到来。
泉州东海中央商务区。
泉州优品 扬帆出海
2013年以来泉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累计突破1.2万亿元,仅2023年就进出口超千亿元,占泉州外贸进出口总值过半。
借力全球,泉州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抢抓RCEP机遇,持续扩大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影响力,成立东南亚采购集散中心,落地泰国、菲律宾、阿联酋等特色展销中心,在福建全省率先成立“福建侨商海外仓联盟”,让泉州优品“扬帆出海”。
2023年以来,落地海外展销中心、海外仓35个,持续做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泉州全市外贸六成以上出口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
双向奔赴 筑梦泉州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得风气之先、凭侨乡地利、靠拼搏精神,侨务资源呈现“数量多、分布广”“实力强、影响大”“重乡情、贡献大”“侨味浓、文脉深”等特点。实施“聚侨引侨和泉商回归”专项行动,以侨为桥、以商为媒,实现双向奔赴。
泉州多年实施“泉籍精英故乡行”行动,每年组织重点侨亲家族返乡3000余人次,并先后与54家海外商协会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在海外设立泉州国际商会联络处12个;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一期),实现“一键寻根”。
通过深入实施“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巩固“民间信仰、宗族宗亲、传统文化、青年一代”四大交流品牌等,让交流交往更加广泛深入。
扬帆海丝,逐梦深蓝。
“海风”吹过这座滨海之城,带来机遇与活力。
乘着“一带一路”的翅膀,随“风”而上,泉州正用空前的决心和诚意,续写新时代的“海丝”故事。
扫一扫,关注香港内部资一码中